經過前三個單元的學習,您已經同時掌握了「選股」與「擇時」的兩大派武功。現在,我們要進入更高層次的「戰略」層面。一個好的戰略,遠比一兩次戰鬥的勝利更加重要。它將決定您能否在投資這場漫長的戰役中,最終取得成功。
想像您是一位船長,準備要出海遠航。在您檢查引擎、補給糧食之前,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必須回答:「您的目的地是哪裡?」
如果沒有目的地,您只是在海上漂流,再好的船、再強的技術也毫無意義。投資也是完全一樣的道理。在您投入第一塊錢之前,必須先為您的資金設定一個清晰的目的地。
1. 你的投資期限是多久? (時間 Time)
這是規劃一切的起點。您預計在多久之後需要用到這筆錢?這個「投資期限 (Investment Horizon)」會直接影響您能承擔的風險等級。
- 短期目標 (少於 3 年):
- 例如: 一年後的旅遊基金、緊急預備金、明年的保險費。
- 核心策略: 保本遠比獲利重要。因為時間太短,沒有足夠的時間從市場的短期波動中恢復。
- 適合工具: 銀行定存、高利活存、貨幣市場基金。股票通常不適合用來規劃短期目標。
- 中期目標 (3 到 7 年):
- 例如: 五年後的房屋頭期款、結婚基金、買車基金。
- 核心策略: 尋求穩健成長。可以承受一定的市場波動,但仍需避免過度激進的投資。
- 適合工具: 可以開始納入一部分的股票(例如大型績優股或 ETF),搭配一部分的債券或定存,建立一個平衡的投資組合。
- 長期目標 (7 年以上):
- 例如: 退休金規劃、子女教育基金。
- 核心策略: 追求資產的長期增值。時間是您最大的朋友,它可以撫平市場的短期震盪,讓「複利效應」充分發揮威力。
- 適合工具: 可以將大部分的資金配置在股票型資產上,以爭取更高的長期回報。
2. 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有多高? (風險 Risk)
釐清了時間後,您需要誠實地問自己:「我能承受多大的帳面虧損而不會夜不成眠?」這就是「風險承受能力」,它包含兩個層面:
- 客觀的「承受能力」 (Ability to take risk):
- 這跟您的財務狀況有關。例如:您的年齡、收入是否穩定、有無家庭負擔、資產多寡等。一位 25 歲的單身工程師,其承受風險的「能力」,顯然高於一位 55 歲、需要撫養家庭且即將退休的上班族。
- 主觀的「承受意願」 (Willingness to take risk):
- 這跟您的個性與心理素質有關。面對同樣的市場下跌,有些人視為撿便宜的機會,有些人則會焦慮到吃不下飯。
您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情境來測試自己:
假設您投資了 30 萬元,一個月後市場大跌,您的投資帳戶只剩下 24 萬元(虧損 20%)。您當下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?
(A) 全部賣掉,再也不碰股票了。
(B) 感到焦慮,但選擇再觀望一下。
(C) 沒什麼感覺,反正本來就是長期投資。
(D) 覺得是好機會,再投入一筆錢。
您的答案沒有對錯,但它能幫助您了解自己的投資性格,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策略。一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:保守型、穩健型、積極型。
3. 你的財務目標是什麼? (目標 Goal)
有了時間和風險的概念,最後一步就是將模糊的夢想,轉化為具體的數字。一個好的財務目標,應該是明確且可量化的。
- 模糊的目標: 「我希望盡快財富自由。」、「我想賺大錢。」
- 清晰的目標:
- 「我希望在 10 年後,存到 300 萬元的房屋頭期款,預計每年平均報酬率為 8%。」
- 「我希望在 25 年後退休時,累積到 2,000 萬元的資產,讓我可以靠著每年 5% 的被動收入(100 萬元)來生活。」
當您把目標具體化之後,您就可以反推出為了達成這個目標,您「每個月需要投資多少錢」,以及您「需要達到多少的年化報酬率」。這會讓您的投資計畫變得非常踏實,不再是空想。
重點回顧
- 釐清期限 (Time): 根據您需要用錢的時間長短(短、中、長期),決定投資策略的大方向。
- 評估風險 (Risk): 誠實評估自己的財務狀況與心理素質,了解自己屬於保守、穩健還是積極型的投資人。
- 量化目標 (Goal): 將您的夢想轉化為有具體「金額」和「時間」的清晰目標。
- 先後順序: 務必先完成這三項自我評估,再開始選擇任何投資標的。這個藍圖,是您整個投資系統最穩固的地基。
當您明確了目的地(目標)、航行時間(期限)以及船的穩固程度(風險)後,下一步,我們就要來學習如何在這艘船上,聰明地配置您的貨物,確保航行的平穩與安全。
我們將要學習:資產配置與風險管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