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外投資稅務
投資海外市場,不只比的是報酬率,更是到手淨報酬。同樣的配息或價差,如果忽略預扣稅、最低稅負制(基本稅額)與抵免規則,最後口袋可能會少一大截。這一節把你最需要的重點一次講清楚:
- 各地股息預扣與差異
- 海外資本利得回台如何課稅
- 何時要申報最低稅負制
- 海外稅額如何抵減。
注意,海外所得的申報是以同一申報戶(本人+配偶+受扶養親屬)來計算,但以下為了溝通方便,我用”你”來取代你們一整戶。
第一關:來源國的「股息預扣稅」
這是你的海外所得,在匯回台灣前,遇到的第一道關卡。
主要市場規則
- 美國市場:預扣 30%
- 台灣投資人透過海外券商領取的美股或美債現金股利 (Dividend),會被美國政府預先扣繳 30% 的稅款。
- 注意: 雖然我們會填寫 W-8BEN 表格來證明非美國人身份,但在台美尚未簽署並生效正式的租稅協定之前,這個 30% 的稅率目前無法降低。
- 政策動態: 近年台美雙方正積極推動減輕雙重課稅的相關立法與談判,未來此稅率可能會調降,但目前尚未生效,投資人仍需以 30% 進行規劃。
- 香港 / 新加坡市場:預扣 0%
- 這兩個市場對非居民的股東,通常不課徵股息預扣稅。這是它們作為亞洲金融中心的一大優勢。
- 資本利得 (價差):多數情況為 0%
- 好消息是,作為非美國稅務居民,我們在美股市場買賣價差所賺取的資本利得,美國政府是不課稅的。香港與新加坡同樣不課徵資本利得稅。
第二關:台灣的「最低稅負制」申報流程
當你的海外所得要匯回台灣時,你需要面對一道名為「最低稅負制 (或稱基本稅額制)」的關卡。請依循以下三個問題,來判斷你是否需要繳納、以及繳納多少。
問題一:我今年「需要申報」海外所得嗎?
- 門檻:新台幣 100 萬元。
- 規則: 同一個報稅戶(你 + 配偶 + 受扶養親屬)在一整年度內,所有的海外所得(包含股息、資本利得、租金等)加總,只要大於等於 100 萬元,你就必須將這筆所得全數納入當年度的基本所得額計算。
- 白話文: 海外所得總額沒超過 100 萬,你暫時不用擔心最低稅負制。一旦超過,就要進入下一個問題。
問題二:我「需要繳稅」嗎?
- 門檻:新台幣 750 萬元。
- 規則: 將你的「基本所得額」總額,減去 750 萬元的免稅額後,如果還有餘額,才需要進入下一步的稅額計算。
基本所得額
= 綜合所得淨額 + 海外所得 + 特定保險之保險給付 + 私募證券投資信託基金之受益憑證交易所得
非現金捐贈金額+
+
員工分紅配股時價超過面額部分 (適用於緩課股票)
- 白話文: 即使你的海外所得超過 100 萬,但只要你的「基本所得額」總數沒有超過 750 萬,你依然不需要為此繳稅。
問題三:我需要「繳多少稅」?
- 稅率:20%
- 規則:
- 先計算你的「基本稅額」:
(基本所得額 - 750 萬元) x 20%
- 再找出你原本應繳的「一般綜合所得稅額」。
- 比較兩者: 如果「基本稅額」大於「一般綜所稅額」,你才需要補繳中間的差額。如果小於或等於,則無需補繳。或者這樣說吧,就是看哪個數字高就繳哪個數字,就這麼簡單。
- 先計算你的「基本稅額」:
最終關卡:海外已納稅額的「抵減」權益
原則:海外已納(如美股 30% 股息預扣)可在台申報抵減,但抵減上限不得超過「因把該筆海外所得納入基本所得額所增加的那部分稅額」。超過就不能再抵。
文件:須備妥來源國完稅或預扣憑證(如美國 1042-S),並依規定檢附及驗證,才能在台抵減。
總結與行動
自我檢核 (思考題)
- 請估算你今年帳戶中,已經實現的「海外資本利得」與已經領取的「海外股息」總額,是否有可能會觸及 100 萬的申報門檻?
- 如果觸及,你的「國內綜合所得淨額」加上「海外所得總額」,是否有可能超過 750 萬的免稅額?
- 你是否有要求你的海外券商,每年定期寄發 1042-S 等稅務文件給你?
金句
海外投資的遊戲規則很簡單:美國政府主要看你有沒有領「股息」,有的話先預扣你30%,台灣政府則是看「總額」,海外收益超過 100 萬門檻要申報,國內外收益超過 750 萬,那就看是綜所稅高還是基本稅額高,繳高的那一個數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