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已經規劃好了您投資艦隊的藍圖(資產配置),現在,我們要討論如何將這支艦隊「投入戰場」。是讓所有船艦一次性全部出港?還是分批次、有紀律地派遣?這就是我們這一課要探討的「投入策略」。
光有好的配置藍圖還不夠,如何「執行」購買,是決定您能否堅持下去、並克服市場波動的關鍵。以下介紹幾種最主流的投入策略。
1. 定期定額(DCA):懶人投資法的最佳實踐,克服人性弱點
這是幾乎所有投資專家,都會向新手及一般投資人推薦的黃金策略。
- 這是什麼: 在固定的時間(例如:每個月的 6 號),投入固定的金額(例如:新台幣 10,000 元),買進固定的 ETF,完全不考慮當時市場的價格是高還是低。
- 比喻: 就像您在繳手機的月租費一樣,時間到了,金額扣了,服務(ETF 股份)就到手了。
- 核心優勢:
- 克服擇時的貪婪與恐懼: 這個策略用「紀律」取代了「情緒」。不論市場大漲或大跌,你都仍然保持步調持續累積資產。
- 平均成本,降低風險: 長期下來,您的平均持有成本會被平滑化,有效降低了「買在最高點」的風險。
- 適合誰:
- 每月有固定收入的上班族。
- 不想花時間猜測市場高低點的投資新手。
- 希望用紀律來強迫儲蓄與投資的任何人。
定期定額是一個非常適合大眾的方式,尤其適合小資族,在人生早期穩定累積資產,在中期便能看到複利發威。但我強烈建議要選擇像是0050或VOO這種類型的ETF,我不太建議小資族在早期就去挑選高殖利率型的ETF或債券型ETF,但青菜蘿蔔各有所號,我只是建議,我不能強迫你怎麼做。
2. 網格交易:在波動中套利的智慧漁網
這是一種更為主動、更具策略性的交易方法,目標是在一個特定的價格區間內,透過波動來獲利。
- 這是什麼: 投資人預先設定一個價格的「最高價」與「最低價」,然後在這個區間內,切分出數個「格點」。當價格下跌觸及某個格點時,系統就「自動買進」一份;當價格上漲觸及某個格點時,系統就「自動賣出」一份。
- 比喻: 就像一位聰明的雜貨店老闆。當醬油價格跌到 40 元時,他就自動買進一批庫存;當價格漲回到 50 元時,他就自動賣掉一批,賺取 10 元的差價。他不斷地在一個價格區間內,低買高賣,賺取穩定的利潤。
- 核心優勢:
- 讓盤整行情變獲利: 在股價不上不下的「盤整期」,定期定額可能效果不彰,但網格交易卻能持續透過小幅波動創造利潤。
- 自動化執行紀律: 交易完全由系統自動執行,徹底排除了人性中「想再多賺一點」或「怕虧損」的猶豫,實現了真正的「低買高賣」。
- 核心風險與挑戰:
- 資金效率: 網格交易需要預留一部分資金等待下跌時買進,在牛市中,這部分閒置資金可能會降低您的總報酬。
- 投資標的物要慎選:如果是選到會下市的標的物,那麼網格交易再怎麼低買高賣也沒有用。
- 適合誰:
- 適合想要利用空間來分散風險的投資人。網格交易本身就是遵循獲利的不二法門:低買高賣,再加上如果標的物是市場型ETF(沒有下市風險),網格交易其實也是一種很適合大眾的投資方式。
- 網格交易還有一個好處,每一次完成低買高賣所賺得的獲利,都是你可以拿去花用的利潤,或你想再投入也行,這相較於定期定額或是單筆投入,操作上都更有彈性空間。
簡單來說,網格交易是一個很適合大眾的方式,但它也並非萬能,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量,與單筆投入相比,假如標的物直接一路大漲,那麼網格交易的報酬率會比單筆投入低很多。但這樣的想法其實也不太適合拿來做比較,因為我們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漲跌,如果我有能力每次都準確抓到大漲,那我當然把把都歐印,然後變成億萬富翁了,但就正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能力,所以才需要透過系統化的方法來投資。
3. 單筆投資 (Lump-Sum Investing):何時是進場的好時機?
- 這是什麼: 將一筆較大的資金,在某個時間點一次性地全部投入市場。
- 適用情境: 通常發生在您突然得到一筆閒置資金時,例如:年終獎金、繼承遺產、或儲蓄險到期。
- 優點與挑戰:
- 理論上的優點: 長期來看,市場向上的趨勢是大概率事件。因此,學術研究顯示,越早將資金「全部」投入市場,長期下來的期望報酬會高於分批投入。
- 心理上的挑戰: 這種方法的成敗,極大程度取決於您投入「當下」的市場狀況。如果您不幸剛好投入在市場的歷史最高點,接下來將會面臨非常巨大的帳面虧損與心理壓力。
- 也就是說,理論上單筆投入會比定期定額好,但實務上,第一是運氣不好一進場就遇到大跌,容易會有心理壓力,第二是你未必一口氣有這麼多錢可以投入,所以這對大多數人而言不切實際。
- 給新手的建議:除非是得到遺產或是大筆年終獎金,不然以定期定額或是網格交易這類透過時間或空間去分散的方式,會是比較務實的做法。
4. 股債配置:如何打造攻守兼備的ETF組合?
股債配置的做法,你可以自己選擇標的去搭配,或懶惰一點的話其實市面上有許多ETF也這樣做,各位可以搜尋關鍵字”再平衡ETF”,就能找到相關資訊。
另外,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件事情,其實再平衡這件事情,跟網格交易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,只是一個是用錢跟股票作搭配,一個是用債券跟股票作搭配。因為他們都是在做調整比例的事情。
更進一步的說,你可以找一個股債配置的再平衡ETF,然後採取定期定額的方式,這樣就能做到時間與空間的分散風險,並且攻守兼備。
- 如果你是想要自己決定比例配置,可以這樣做:
- 決定您的股債比例: 例如,您決定採用 60/40 的穩健型配置。
- 挑選對應的ETF: 例如 60% 的 指數型ETF006208 和 40% 的 債券型ETF00679B。
- 執行投入策略: 您可以設定每個月投入 10,000 元,其中 6,000 元買進 006208,4,000 元買進 00679B。
- 目標: 透過同時持有兩種不同屬性的資產,讓您的投資組合在市場的多頭與空頭中,都能表現得更平穩,讓您更能「抱得住、睡得著」。
所以基本上是這樣,股債配置是一個模式,你可以搭配單筆投入,也可以搭配定期定額或網格交易。
你單筆投入(例如你有一千萬),那就配置600萬股票ETF&400萬債券ETF,當兩者的價值比例從60/40變成70/30的時候,就賣掉前者然後買後者,重新調整回來60/40,這是一個做法。
如果你要定期定額,就是像上面舉例那樣,每個月投入多少錢,而且不用死板的6000給A、4000給B,你發現A跟B的比例開始有偏離的時候,自己去調整投入金額即可。
如果你想走懶惰模式,再平衡ETF有:00980T、00981T、AOA、AOM、AOK…等,任君挑選。
我要提醒一下各位,我認為如果你還很年輕,其實比例上來說應該要盡量多投入在股票市場,因為長期來看當然是股票市場的年化報酬率會比較好,所以年輕人完全把錢拿去買0050或VOO,我覺得是好事。
但隨著年紀上漲,開始考量到風險的問題,那麼債券這種比較保守的工具才會漸漸被納入考量。
但還有另外一個問題,那就是債券與債券ETF這兩者本質上並非完全一樣的東西,各位在投資前要先想清楚,但不可否認,買債券ETF比起買債券,會比較簡單一點。
重點回顧
- 定期定額是基石: 對於絕大多數投資人,這是累積資產、克服人性弱點的最佳策略。
- 網格交易是戰術: 適合投資人在盤整行情中獲利,但需設定區間並了解其風險與機會成本。
- 單筆投入需謹慎: 雖然理論上報酬較高,但運氣不好會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。實務上我仍然建議採用定期定額或是網格交易來降低風險,這會比較適合大家。
- 股債配置是實踐: 將您的資金按照預設比例,分散投入到不同屬性的 ETF 中,以建立一個真正穩健的長期投資組合。
您現在已經擁有了完整的投資計畫與執行策略。但投資是一場馬拉松,不是短跑。在漫長的賽道上,您還需要學會如何保養您的裝備,並讓時間發揮它最驚人的魔力。
我們將要學習課程的最後一個策略心法:長期持有與再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