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見的投資謬誤與心理偏誤

這是一堂「反思課」。在您即將踏上真實的投資戰場前,我必須像一位老兵一樣,告訴您戰場上最常見、也最致命的幾個隱形陷阱。這些陷阱不是來自於市場,而是源於我們大腦的慣性思考。識破它們,您就能避開 90% 的投資失敗。

我們在股票課程中已經探討過「貪婪與恐懼」、「羊群效應」等基本人性。在 ETF 投資的領域,這些人性會以更具體、更誘人的「投資迷思」形式出現。讓我們來一一擊破。


迷思一:「追逐熱門ETF」— 後照鏡投資法 (近因偏誤 Recency Bias)

  • 這是什麼: 投資人傾向於過度重視「近期」發生的事件,並相信這個趨勢會一直持續下去。
  • 在ETF投資中如何展現:
    • 看到去年度績效排行榜上,某檔「AI主題ETF」大漲了 50%,就立刻把資金全部投入,相信它明年還會繼續大漲。
    • 看到某檔高股息 ETF 連續幾季都配出高額股息,就認為未來永遠都能維持這樣高的配息率。
  • 為什麼是陷阱:市場的風向是會輪動的。去年的王者,很可能就是今年的輸家。這種「看著後照鏡開車」的投資方法,常常會讓您買在一個主題或產業熱度的最高點,然後承受接下來的回檔修正。
  • 如何破解:堅持您的核心資產配置。 您的投資組合應該基於您長期的財務目標,而不是市場短期的熱度。將大部分資金投入穩健的市值型ETF,只用一小部分資金去參與您看好的趨勢,而不是將全部身家押注在「昨日之星」上。

迷思二:「高股息就是高報酬」— 見樹不見林的陷阱

  • 這是什麼: 過度專注於「股息殖利率」這個單一數字,而忽略了投資的真正目標——「總報酬」。
  • 在ETF投資中如何展現:
    • 在兩檔 ETF 中,單純因為 A 檔的殖利率 7% 高於 B 檔的 4%,就斷定 A 比較好,卻沒有去看 A 檔的股價本身是否正在下跌。
  • 為什麼是陷阱:總報酬 = 股價成長 (資本利得) + 股息收入。一家公司的錢是有限的,它把大量的盈餘用來發放股息,就意味著投入再研發或擴張的資金變少了,這可能會影響其未來的成長潛力。您可能會「賺了股息,卻賠了價差」,導致總報酬不如預期。此外,ETF 的股息來源有時可能包含您的「本金」(收益平準金),並非全是公司賺來的錢。
  • 如何破解:永遠以「總報酬」為最終的衡量標準。 對於資產累積期的年輕投資人,股價的長期成長潛力,遠比眼前的股息數字更為重要。

迷思三:「我只投資台灣」— 主場優勢的錯覺 (本土偏誤 Home Bias)

  • 這是什麼: 投資人傾向於將絕大部分資產,都投資在自己最熟悉、最親近的國家(也就是自己的國家)。
  • 在ETF投資中如何展現:
    • 100% 的資金都投入在台股 ETF(如 0050、00878),完全沒有配置任何海外資產。
  • 為什麼是陷阱:台灣雖然有非常優秀的企業,但在全球經濟的版圖中,只佔了約 2% 的比重。將所有雞蛋都放在這 2% 的籃子裡,等於放棄了另外 98% 的全球成長機會,並且讓您的資產過度曝險於單一市場的政治與經濟風險中。
  • 如何破解:將全球分散投資納入您的核心配置。 即使您對台股很有信心,也應考慮配置一部分資產到追蹤全球市場的 ETF(如 VT)或美國市場的 ETF(如 VOO),讓您的投資組合真正做到「立足台灣,放眼全球」。

您的投資計畫是最好的解藥: 對抗這些心理偏誤最好的武器,就是您在第五單元制定的那份「個人投資計畫」。當市場充滿誘惑與噪音時,請拿出來重讀一遍,它會讓您保持冷靜與紀律。

我們已經為您接種了最重要的幾劑「心理疫苗」。在課程的最後,我們要談談如何讓您的投資知識庫,永遠保持在最新、最健康的狀態。

我們將要學習:如何獲取最新的ETF資訊與市場動態

OP凱文
OP凱文

投資路上的伴讀小書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