評估股票價值的過程,稱為「估價 (Valuation)」。估價的方法有很多種,有些非常複雜。但對於初學者,我們只需要掌握三種最常用、最直觀的「相對估價法」。
所謂「相對估價」,就是我們不計算一個絕對的內在價值,而是透過一些比率,將公司的「價格」與其「經營成果」(如獲利、淨值)進行比較,來判斷它相對於自己過去、或相對於同業,是貴還是便宜。
1. 本益比 (P/E Ratio):最普及的萬用尺
- 它回答什麼:「以公司目前的獲利能力,我需要花多少年才能回本?」
- 比喻: 假設您花 1,000 萬買下一間店面,這間店面每年能幫您賺 50 萬。那麼您的「本益比」就是 20 倍 (1,000 萬 / 50 萬),代表需要 20 年才能回本。
- 計算公式:
本益比 = 目前股價 / 每股盈餘 (EPS) - 如何解讀:
- 本益比越低,代表回本時間越短,股票可能越便宜。
- 本益比越高,代表回本時間越長,股票可能越昂貴。
- 重要: 本益比沒有絕對標準。評斷高低的最好方法是:
- 跟公司自己過去比: 如果一家公司過去本益比都在 15-20 倍之間,現在掉到 10 倍,可能就是便宜的時機。
- 跟同產業的公司比: A 公司本益比 30 倍,B 公司 15 倍。您需要去了解,A 公司是不是因為成長性更高,所以市場願意給它更高的評價。
- 限制: 本益比不適用於虧錢的公司(因為 EPS 是負數,算出來沒意義),也較不適用於獲利起伏劇烈的景氣循環股。
2. 股價淨值比 (P/B Ratio):評估資產價值的安全尺
- 它回答什麼:「如果公司現在就倒閉清算,我投入的股價是公司淨值的幾倍?」
- 比喻: 淨值 (Book Value) 就是公司的「帳面價值」。P/B Ratio 就像您用 8 折的價格,買到一張面額 100 元的禮券。
- 計算公式:
股價淨值比 = 目前股價 / 每股淨值 - 如何解讀:
- 理論上,P/B Ratio 小於 1,代表股價比公司的清算價值還低,提供了很好的「安全邊際」,也就是說您可能買到了打折品。
- 這個指標最適用於那些擁有大量「實體資產」的公司,例如金融業(銀行、保險)、製造業、營建業等。因為這些公司的「淨值」比較能反映其真實價值。
- 限制: P/B Ratio 較不適用於輕資產的科技股或服務業。因為像 Google、Facebook 這類公司的真正價值在於其品牌、專利和用戶數據,這些無形資產很難在帳面淨值上完全體現。
3. 股息殖利率 (Dividend Yield):衡量現金回報的收益尺
- 它回答什麼:「我現在買進這支股票,每年光靠股息就能有多少趴的現金回報?」
- 比喻: 股息殖利率就像是您去銀行存錢的「年利率」。
- 計算公式:
股息殖利率 % = (每股股利 / 目前股價) * 100 - 如何解讀:
- 殖利率越高,代表您投入的每一塊錢能拿回的現金越多。
- 在台灣,很多人會以 4% ~ 5% 作為一個參考標準,如果一家穩定配發股利的公司,其殖利率高於這個水準,就會被認為是個不錯的「存股」標的。
- 這個指標對於追求穩定現金流的「存股族」或退休人士特別重要。
- 注意: 高殖利率有時是個陷阱。如果股價是因為公司前景不佳而下跌,導致殖利率看起來很高,那麼未來公司可能發不出同樣的股利,這就是所謂的「賺了股息,賠了價差」。
重點回顧
- 本益比 (P/E): 衡量「回本速度」,適用於大多數穩定獲利的公司。
- 股價淨值比 (P/B): 衡量「資產安全」,適用於銀行、製造業等重資產公司。
- 股息殖利率: 衡量「現金回報率」,是存股族評估被動收入的重要指標。
- 綜合判斷: 沒有任何一個估價指標是完美的。聰明的投資人會同時使用多把尺來衡量,避免陷入單一指標的盲點。
恭喜您!到這裡,我們已經完成了整個第二單元:基本面分析。
您現在已經具備了分析一家公司「價值」的能力——知道如何找到一家好公司,並判斷它的價格是否合理。
然而,市場上還有另一大學派,他們不過度關注公司價值,而是專注於分析市場的集體情緒與股價本身的走勢,來決定「時機」。
我們即將進入:技術分析——掌握市場的脈動與時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