套利交易(跨期、跨商品、跨市場)

前面幾課,我們探討的策略(趨勢、區間、當沖)都帶有「預測」的成分,試圖判斷市場未來的方向。現在,我們要介紹一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,它不預測未來,只專注於捕捉「當下」市場中存在的「不合理價差」,並從中獲取接近無風險的利潤。這就是專業機構最擅長的「套利交易 (Arbitrage Trading)」。

套利交易的核心,是利用「一價法則 (Law of One Price)」的短暫失效來獲利。這個定律指的是,在有效率的市場中,完全相同的商品(或具有確定關係的商品組合),其價格應該要趨於一致。如果因為某些原因(例如市場資訊傳遞延遲、供需暫時失衡)導致價格出現了偏差,套利者就會立刻介入,買進被低估的、同時賣出被高估的,直到價差消失為止。


核心概念:基差 (Basis) 與期現套利 (Cash-Futures Arbitrage)

這是最基礎、也最容易理解的套利模式,它利用的是「期貨價格」與「現貨價格」之間的不合理偏離。

  • 基差 (Basis):
    • 定義: 基差 = 現貨價格 - 期貨價格
    • 它代表什麼: 基差反映了持有現貨到期貨合約到期日之間所需付出的「持有成本 (Cost of Carry)」,主要包含資金成本(利息)、倉儲成本(商品類適用)、以及預期收益(股票的預期股利)。
    • 理論上: 期貨的「理論價格」應該等於 現貨價格 + 持有成本。如果實際的期貨價格偏離了這個理論價格,就產生了套利空間。
  • 期現套利策略:
    1. 正向套利 (Cash-and-Carry Arbitrage):當期貨「超漲」時
      • 條件: 實際期貨價格 > (現貨價格 + 持有成本)
      • 操作: 買進相對便宜的「現貨」,同時賣出相對昂貴的「期貨」。
      • 鎖定獲利: 持有此組合至期貨合約到期結算。由於期貨最終會收斂至現貨價格,您就能鎖定中間的無風險價差(扣除交易成本與持有成本後)。
    2. 反向套利 (Reverse Cash-and-Carry Arbitrage):當期貨「超跌」時
      • 條件: 實際期貨價格 < (現貨價格 - 持有成本)(若您能以低成本借券賣出現貨)
      • 操作: 賣出相對昂貴的「現貨」(融券或借券),同時買進相對便宜的「期貨」。
      • 鎖定獲利: 同樣持有至到期結算。

這裡要補充一下,指數是抽象的,無法像黃豆或原油一樣需要「儲存」,所以沒有倉儲成本。那麼,指數期貨的「持有成本 (Cost of Carry)」主要由以下兩個金融層面的因素構成:

  • 資金成本 (Financing Cost):
    • 概念: 無論您買的是現貨指數(理論上是買進一籃子成分股)還是期貨,都需要投入資金。這筆資金是有成本的,至少等於您把這筆錢拿去存銀行或購買無風險債券所能獲得的「無風險利率 (Risk-Free Interest Rate)」。
    • 影響: 利率越高,代表持有現貨(佔用資金)的機會成本越高。為了補償這一點,期貨價格理論上會高於現貨價格。利率是推升期貨價格相對於現貨價格的力量。
  • 持有期間的預期收益 (Expected Yield/Dividend):
    • 概念: 對於股價指數而言,其成分股在期貨合約的持有期間內,會發放「現金股利 (Dividends)」。如果您持有的是期貨合約而非實際的一籃子股票,您將無法領到這些股利。
    • 影響: 為了反映持有期貨「少賺了股利」的這個機會成本,期貨價格理論上會低於現貨價格。預期股利是拉低期貨價格相對於現貨價格的力量。

在低利率環境且為了反映股利的機會成本的情況下,常態會看到指數期貨價格低於現貨價格。

雖然說還有其他的因素會影響期貨與現貨的價格關係,例如看好後市而做多期貨,以至於出現期貨高於現貨價格,也就是期貨有所謂價格發現的功能,但那方面的討論與這單元要討論的套利比較不太屬於同類型的討論,就先不多提了。

跨期套利 (Calendar Spread Arbitrage)

這種套利模式,利用的是同一個標的物、但不同到期月份的期貨合約之間的不合理價差。

  • 核心邏輯: 理論上,不同月份合約之間的價差,應該要能合理反映持有成本的差異。如果市場上出現了異常的價差(例如遠月合約相對於近月合約,過度昂貴或過度便宜),就產生了套利機會。
  • 操作方式: 同時買進一個月份的合約,並賣出另一個月份的合約。
    • 買進跨期價差 (Buy the Spread): 買進遠月合約 + 賣出近月合約。通常在預期價差將會擴大時使用(例如預期遠月漲得比近月快,或跌得比近月慢)。
    • 賣出跨期價差 (Sell the Spread): 賣出遠月合約 + 買進近月合約。通常在預期價差將會收斂時使用。

更進階的套利模式

除了上述兩種,還有更複雜、需要更專業知識的套利方式:

  • 跨商品套利 (Inter-Commodity Spread Arbitrage):
    • 利用兩種具有高度相關性、但價格走勢偶爾會失衡的商品期貨進行套利。例如:黃金與白銀、黃豆與豆油、或裂解價差(原油 vs. 汽油/燃油)。
  • 跨市場套利 (Inter-Market Spread Arbitrage):
    • 利用同一種商品在不同交易所(例如倫敦金屬交易所 LME 的銅 vs. 紐約商品交易所 COMEX 的銅)之間出現的短暫價差進行套利。

套利交易的現實與挑戰

雖然套利交易聽起來像是「無風險」的午餐,但現實中:

  1. 機會稍縱即逝: 在高度電子化的現代市場,任何明顯的套利機會,都會在毫秒級甚至微秒級的時間內被專業的程式交易者捕捉並消滅。
  2. 交易成本是關鍵: 套利交易的利潤通常非常微薄,只有擁有極低交易成本(手續費、滑價)的機構法人,才能從中獲利。
  3. 執行風險: 理論上的無風險,可能因為市場突發狀況(例如流動性瞬間消失)或模型假設錯誤,而導致實際虧損。

對一般散戶的意義:

了解套利交易的邏輯,不是為了讓您自己去執行套利(這幾乎不可能),而是為了讓您理解市場價格的內在連結,並知道當出現異常價差時,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會促使其回歸正常。這有助於您判斷市場是否處於「失衡」的狀態。

如果要再更簡單的來說明這單元的概念,其實核心觀念就是在於兩者具有高度關聯性的商品,如果他們的價格出現嚴重的偏離,那就可以做多低價的、做空高價的,直到他們的價格重新回到正常情況,只是要抓取這種套利機會,往往需要專業設備與低價手續費,因此對於一般普通的小散戶而言,套利機會並不多。


重點回顧

  1. 套利交易的核心是利用市場上短暫的不合理價差,進行買低賣高的操作,以鎖定接近無風險的利潤。
  2. 期現套利利用的是「期貨」與「現貨」之間的價差,核心概念是「基差 (Basis)」與「持有成本」。
  3. 跨期套利利用的是「不同到期月份」合約之間的價差。
  4. 套利機會通常稍縱即逝,且利潤微薄,需要極低的交易成本高速的執行能力,主要是機構法人的領域。
  5. 了解套利邏輯有助於散戶理解市場價格的內在關係

恭喜您!您現在對市場上幾種主要的交易策略都有了基本的認識。從順勢、逆勢到捕捉價差,您擁有了更豐富的武器庫。接下來,我們要探討期貨最初始、也最實用的功能。

下一課,我們將要學習:期貨避險:股票多頭持有 vs 期貨空單避險

OP凱文
OP凱文

投資路上的伴讀小書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