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併申報 vs 分開計稅,如何搭配投資收益最省稅?
同樣的投資配置,誰的名下持有、怎麼申報,到手淨報酬差很大。台灣採家戶申報,但在「計稅方式」上提供彈性,關鍵在:合併申報是申報書形式、分開計稅是計稅方法。把兩者搭配好,才能用最低的稅負,拿回最多的淨收益。
家庭稅務配置的背景與基礎
為什麼重要?
- 已婚家戶原則上合併申報,但可就「薪資」或「各類所得」擇一方分開計稅,報稅系統會幫你試出最低稅額。年度中結婚或離婚,當年度可選擇「合併或各自申報」。(參考資料)
- 「投資收益」的稅負,受所得歸屬(誰持有誰課稅)+計稅方式(合併/分開)+專屬規則(股利兩制、儲蓄投資扣除額)三者影響。(參考資料)
基本名詞
- 合併申報:同一份申報書申報全戶所得。
- 分開計稅:在合併申報框架下,改變計稅方式(五種:全戶合併、夫薪資分開、妻薪資分開、夫各類所得分開、妻各類所得分開),由系統比較最低稅額。(參考資料)
報稅核心知識
1) 所得歸屬與不可「申報時再分配」
- 誰名下的資產產生利息、股利、租金,就屬於誰的所得;不能在申報環節臨時改掛給配偶。要調整,只能先調整資產歸屬(例如贈與或變更持有人)。
- 配偶間贈與免贈與稅(現金/股票/房地等),但房屋贈與仍需繳契稅;贈與土地可申請不課徵土增稅。規劃移轉前先評估過戶與登記成本。(參考資料)
2) 投資收益的計稅重點
- 股利所得二擇一:
- 併入綜所稅(累進),可享 8.5% 股利可抵減,全戶上限 NT$80,000;
- 或28% 分離課稅。
收入較低/股利金額不大 → 常以併入+抵減較划算;金額大/級距高 → 多半分離課稅較穩。(參考資料)
- 利息與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(NT$270,000/申報戶):僅限規定範圍的利息等,且以戶為單位,須在家戶內合理分配。(參考資料)
- 國內股票價差免併入綜所稅(仍有證交稅);海外收益(含股息/利息/價差)未必課綜所稅,但若全戶海外所得 ≥ NT$1,000,000,須納入基本所得額;基本稅額 =(基本所得額 − NT$7,500,000)× 20%。(參考資料)
報稅的策略與情境
A. 雙高收入(兩人都在中高稅率級距)
- 方向:偏向「分開計稅」。
- 理由:把高額薪資/其他所得拆開各自適用較低邊際級距,避免合併後直接被推至更高稅階。報稅系統提供五種組合試算,選最低者。(參考資料)
B. 高低懸殊收入(單薪或差距大)
- 方向:多數時候「合併計稅」較有利。
- 理由:低所得配偶的免稅額與扣除額可用來抵減全戶所得;若改分開,低所得者本就稅少,等於浪費其扣除空間。(參考資料)
C. 以股利為主的現金流家庭
- 方向:先做兩制試算。
- 做法:
- 收入低+股利較小 → 併入+8.5%抵減(上限 NT$80,000)。
- 收入高+股利大 → 28% 分離課稅以避免落入 30%/40% 級距。(參考資料)
D. 利息收入占比高
- 方向:資產盡量配置在未來利息負擔較低的一方名下。
- 理由:全戶共用 NT$270,000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,應讓利息集中由較低稅負的一方先「吃滿」扣除額。(參考資料)
E. 需要重配資產歸屬
- 方向:配偶贈與。
- 提醒:贈與免贈與稅,但房屋贈與仍需契稅 6%;申報期限、怠報金規則請記得遵守。(參考資料)
關於報稅的思考
快速決策樹
- 今年兩人合計所得會把全戶推到更高級距嗎?
→ 會:優先試「分開計稅」;不會:先看扣除額是否合併更有效。(參考資料) - 股利占比高嗎?
→ 兩制都算一次(併入+抵減 vs 28% 分離),選較低者。(參考資料) - 利息多嗎?
→ 規劃資金歸屬,讓一人先吃滿 NT$270,000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。(參考資料) - 要不要重配資產?
→ 可用配偶贈與(免贈與稅),但注意房屋贈與的契稅。(參考資料) - 有海外收益?
→ 預估全年海外所得是否 ≥ 100 萬;若是,留意基本稅額(7,500,000 免稅額、稅率 20%)。(參考資料)
小清單(報稅前一週)
- 匯總兩人所得 & 扣除額證明
- 先在報稅軟體勾選五種計稅方式跑一遍
- 針對股利做二制比較
- 檢查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是否用足
- 若需重配資產,預留過戶與契稅成本時程(參考資料)
延伸資源與下一步
- 財政部/稅務入口網:
- 配偶間贈與(免贈與稅;房屋贈與須繳契稅,土地可申請不課土增稅)。(參考資料)
金句
報酬率決定你賺多少,稅務配置決定你留下多少。
先選對「申報×計稅」組合,再談投資績效,才是真正的家庭財務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