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前兩課,我們了解了加密貨幣的概念,以及它背後的底層技術——區塊鏈。現在,我們要將焦點放回到這一切的起點,深入了解那第一個、也是至今市值最大、影響力最深遠的加密貨幣。
如果說區塊鏈是一片新大陸,那麼比特幣就是第一位登陸的探險家。它不僅證明了這片大陸的存在,也為後來的無數探索者,立下了一個難以超越的標竿。
神秘創辦人:中本聰 (Satoshi Nakamoto) 的故事
比特幣的誕生,充滿了傳奇色彩。在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最嚴重的時候,一個名為「中本聰」的神秘人物(或團隊)出現在一個密碼學的電子郵件論壇上。
2008 年 10 月 31 日,他發表了一篇僅有九頁的論文,標題是:《比特幣: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》。這篇論文,清晰地闡述了如何建立一個不需依賴任何銀行或第三方、完全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。
接著在 2009 年 1 月 3 日,中本聰挖出了第一個區塊——被稱為「創世區塊 (Genesis Block)」——標誌著比特幣網路的正式啟動。
有趣的是,「中本聰」這個名字只是一個假名 (pseudonym)。時至今日,全世界依然沒有人確切知道他(或他們)的真實身份。在 2010 年左右,這位創辦人就悄悄地從網路上消失,將比特幣這個發明,像禮物一樣留給了全世界。這個謎團也確保了比特幣的純粹性——它沒有一個「教主」或「CEO」可以被逮捕、被施壓,進一步強化了其「去中心化」的精神。
比特幣的發行機制與總量限制 (2100萬枚)
中本聰在設計比特幣時,參考了「黃金」的開採模式,為它設計了一套精巧且寫死在程式碼中的貨幣政策。
- 發行機制:我們在上一課提過「挖礦 (Mining)」。比特幣的發行,就是透過「區塊獎勵 (Block Reward)」來實現的。當礦工們貢獻算力、成功打包了一個新的區塊(一頁帳本),系統就會「發行」全新的比特幣作為他們的獎勵。
- 總量限制:2100 萬枚中本聰在程式碼中立下了一個絕對的規則:比特幣的總供應量,永遠不會超過 2100 萬枚。這是它與黃金(物理稀缺性)最相似的地方,也賦予了它「數位稀缺性」。
- 「減半」 (The Halving):為了控制發行的速度,中本聰還設計了「減半」機制。大約每四年(每 210,000 個區塊),礦工挖出一個新區塊所能獲得的比特幣獎勵,就會自動被砍掉一半。
- 2009 年:每區塊獎勵 50 BTC
- 2012 年 (第一次減半):獎勵 25 BTC
- 2016 年 (第二次減半):獎勵 12.5 BTC
- 2020 年 (第三次減半):獎勵 6.25 BTC
- 2024 年 (第四次減半):獎勵 3.125 BTC這個機制確保了比特幣的發行速度會越來越慢(通貨膨脹率逐年降低),就像一個越來越難開採的金礦,預計要到 2140 年左右,最後一枚比特幣才會被挖出。
如何解讀比特幣的價格走勢與市值?
當您在財經新聞上看到比特幣時,通常會伴隨兩個關鍵數字:
- 價格 (Price):
- 定義: 這是由全球各大加密貨幣交易所上,所有買家和賣家即時透過「供給與需求」共同決定的成交價格。
- 特性: 比特幣是一個 24 小時、全年無休的全球市場,其價格波動性極高。
- 市值 (Market Capitalization, “Market Cap”):
- 定義:
市值 = 當前價格 × 已流通的供應量 - 意義: 這代表了比特幣這個「數位資產」的總體價值。它是一個關鍵指標,用來衡量比特幣在整個資產類別中的規模,並常被拿來與其他加密貨幣(如以太幣)或傳統資產(如黃金、蘋果公司)的市值進行比較。
- 定義:
- 市佔率 (Dominance, “BTC.D”):
- 定義: 指的是「比特幣的市值」佔「所有加密貨幣總市值」的百分比。
- 意義: 這是一個重要的市場情緒指標。通常,當 BTC.D 上升時,代表資金正從其他風險較高的小幣流向相對「安全」的比特幣,市場可能處於避險或熊市;反之,當 BTC.D 下降時,代表資金正流向其他小幣尋求更高報酬,市場可能處於樂觀或牛市。
比特幣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與爭議
圍繞比特幣的討論,總是充滿了熱情與爭議。
- 主要應用場景:
- 價值儲存 (Store of Value) – 「數位黃金」: 這是目前比特幣最強大、也最被認可的應用場景。由於其絕對稀缺性、去中心化(不受任何政府控制)、易於分割與轉移的特性,許多投資人(甚至機構)將其視為對抗法幣通膨的「數位黃金」。
- 支付網路 (Payment Network): 雖然作為日常小額支付(例如買咖啡)來說,比特幣網路目前顯得緩慢(約 10 分鐘確認一筆交易)且昂貴(手續費高),但它在「大額、跨境、抗審查」的支付上,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效率。(例如:在幾十分鐘內,將價值數億美元的資產轉移到另一個國家,而無需任何銀行批准)。
- 法定貨幣 (Legal Tender): 少數國家(如薩爾瓦多)已嘗試將比特幣作為國家的法定貨幣之一,但這仍處於非常早期的實驗階段。
- 主要的爭議:
- 能源消耗 (Energy Consumption): PoW 挖礦機制需要消耗大量的電力,其環保問題一直是外界批評的焦點。
- 價格波動 (Volatility): 比特幣的價格波動極度劇烈,使其難以成為穩定的日常支付工具,更像是一種高風險的投機性資產。
- 非法活動應用 (Illicit Use): 在其早期發展中,比特幣的匿名性(應稱為「假名性」)確實曾被用於非法交易(如暗網「絲路」)。儘管現在絕大多數交易都來自合法投資,但這個污名仍然存在。
重點回顧
- 比特幣由神秘的「中本聰」於 2009 年創立,旨在建立一個不依賴中心機構的點對點支付系統。
- 其發行機制依靠「挖礦獎勵」,總量被程式碼永久鎖定在 2100 萬枚。
- 「減半」機制確保了比特幣的發行速度會逐年遞減,使其具備數位稀缺性。
- 目前,比特幣最強大的應用是作為「數位黃金」的價值儲存工具,同時也是一個高效的大額跨境支付網路。
- 其主要爭議圍繞在能源消耗、價格波動與監管問題上。
恭喜您!您現在對加密貨幣的「黃金標準」——比特幣,有了全面性的了解。但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。2015 年,一位天才少年出現了,他認為區塊鏈不該只是一個帳本,它應該是一台「電腦」。
下一課,我們將要學習這個革命性的突破:智能合約與以太坊 (Ethereum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