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投資組合,是否已經「風格漂移」?
假設你在出海遠航前,精心設定了船隻的配重,以達到最佳的航行穩定性:60% 的貨物(股票)用來提供前進動力,40% 的壓艙物(債券)用來穩定船身。
航行一年後,因為到各個港口貿易得很順利,你的貨物(股票)大增,現在船上的配重,不知不覺變成了 75% 的貨物與 25% 的壓艙物。
表面上看,你的船(投資組合)變得更有價值了。但實際上,它也變得頭重腳輕,抵禦風暴的能力大幅下降。這就是投資組合的「風格漂移 (Style Drift)」。
再平衡 (Rebalancing),就是那位經驗豐富的老船長,定期檢查船隻配重,將部分超重的貨物賣掉,重新補足壓艙物,讓船隻永遠保持在你最初設定的最佳、最安全的航行狀態。
基礎定義與常見誤解
基本定義
- 再平衡 (Rebalancing):一種系統性的投資組合管理策略,旨在透過賣出表現較好、佔比超標的資產,並買入表現較差、佔比不足的資產,使整個投資組合的資產比例,恢復到最初設定的目標。
常見誤解
- 誤解一:「再平衡會拖累我的總報酬。」
- 事實: 在一個持續大漲的牛市中,賣出股票的再平衡操作,確實可能會讓你「少賺」一些。但它的核心目的不是最大化短期報酬,而是優化「風險調整後報酬」。它透過犧牲部分潛在漲幅,換取了在市場反轉下跌時,更小的回撤幅度與更強的心理韌性。
- 誤解二:「我持續有在定期定額,所以不需要再平衡。」
- 事實: 定期定額解決的是「增量資金」的投入問題,而再平衡解決的是「存量資產」的比例問題。即使你每月都投入 60/40,如果股市在一年內上漲 30%,你整個投資組合的比例依然會嚴重偏離目標。兩者是相輔相成的不同工具。
核心知識:再平衡的運作機制與方法
再平衡的內在邏輯
再平衡的智慧,在於它是一個「逆人性」的自動化機制。
- 當市場貪婪時 (股價高漲): 你的股票部位會超標,再平衡會強迫你賣出一部分昂貴的股票,實現利潤。
- 當市場恐懼時 (股價下跌): 你的股票部位會佔比過低,再平衡會強迫你買入一部分便宜的股票,進行佈局。
這個過程,完美地執行了投資中最簡單、卻也最困難的原則:「低買高賣」。是的,再平衡的概念,其實與網格交易相同,但是網格交易是1對1,而再平衡則沒有限制於一定要1對1,組合裡面可以放入多種標的物。
三種常見的再平衡策略
- 時間驅動再平衡 (Time-based):
- 操作: 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週期,例如每半年或每年的固定一天(如 12 月 31 日),無論市場如何,都對投資組合進行一次檢查與調整。
- 優點: 極其簡單,紀律性強,容易執行。
- 缺點: 可能不夠及時。如果市場在週期之間發生劇烈波動,你可能會錯過最佳的調整時機。
- 目標偏離驅動再平衡 (Tolerance-band / Threshold-based):
- 操作: 設定一個「容忍區間」,例如目標是 60/40,區間設定為 ±5%。那麼只有當股票比例超過 65% 或低於 55% 時,才觸發再平衡。
- 優點: 只有在必要時才交易,可能更有效率,且能更好地控制風險。
- 缺點: 需要更頻繁地監控投資組合的比例。
- 現金流驅動再平衡 (Cash-flow-based):
- 操作: 在你有新的資金投入(例如發放獎金)或需要從組合中提款時,順勢進行調整。例如,當股票佔比過高時,將新資金全部投入債券。
- 優點: 交易次數最少,成本最低。
- 缺點: 只適用於有持續現金流流入或流出的投資組合。
我自己是透過自動交易機器人,使用第二種方式,一旦某個標的物的比例偏離原本的設定,機器人就會自動幫我低買高賣,調整回原本的比例。
現在有很多ETF也是採取再平衡的方式,你可以找找看有沒有符合自己需求的ETF,如果有,交給別人來處理也是一個省事省力的方法。
進階理解:再平衡的數字衝擊
如果你從不進行再平衡,一個最初設定為 60% 股票 / 40% 債券 的投資組合,在經歷一個長達 10 年的牛市後,它的比例可能會自然漂移至 85% 股票 / 15% 債券。
這意味著,你自以為的「穩健型」投資組合,其真實的風險屬性,已經變成了一個「積極型」甚至「極端積極型」的組合。你等於是在不知不覺中,將自己暴露在了遠超預期的風險之下。當下一次熊市來臨時,你遭受的衝擊將會遠比你想像的更為劇烈。這不僅是投資計畫的偏離,更是風險的失控。
總結與行動:設定你的組合校準鬧鐘
自我檢核 (思考題)
- 你是否明確知道自己投資組合的「目標資產配置比例」是多少?如果沒有,這應該是你做的第一件事。
- 回顧過去一年,你的投資組合比例是否發生了「風格漂移」?你目前的風險水平是否比一年前更高?
行動指南 (再平衡設定三步驟)
- 第一步:定義你的「目標配比」。 在你的投資筆記本首頁,明確寫下你的理想股債比(例如:
股票 70% / 債券 30%
)。 - 第二步:選擇你的「觸發機制」。 決定你主要採用「時間驅動」(例如:每年六月的第一個週一)還是「目標偏離驅動」(例如:±5%)。
- 第三步:設定你的「行動鬧鐘」。 這是最關鍵的一步。現在就在你的手機行事曆上,設定一個每半年或每年的重複提醒事項,標題為「投資組合再平衡檢視」。將意圖轉化為系統,是確保紀律得以執行的不二法門。
最後我要提醒一下,每個人承受風險的程度不同,你並非一定要採取再平衡的方式,例如我們拿股債平衡這件事情來說,我認為年輕投資者其實可以不考慮投入任何資金在債券的部分,而是完全投入在股票的部分,但隨著年齡增長,你漸漸因為家庭因素而必須調整你的風險承受度,就可以考慮開始調整股票與債券的比例。
金句
再平衡,是一種承認「我無法預測未來」的謙遜,也是一種貫徹「我相信我的計畫」的紀律。它不是為了追求更高的報酬,而是為了確保你永遠航行在正確的航道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