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你的球隊需要一位「中場大師」?
在上一堂課,我們建立了一條由「守門員」(定存)和「後衛」(保險)組成的黃金後防線。但一支只會防守的球隊是贏不了比賽的。在連接後防與前鋒(股票)之間,我們需要一位穩定、可靠的「控場中場 (Midfielder)」。
這位中場球員的任務,不是像前鋒那樣衝鋒陷陣、華麗進球,而是在球賽(市場)陷入混亂時,穩住節奏、控制球權,為前鋒的進攻提供最安穩的支持。
「債券與固定收益」,就是你財務球隊中,扮演這個關鍵角色的中場大師。這堂課,我們將學習如何簽下這位球員,並理解他為何是你投資組合中不可或缺的穩定力量。
工具解析:債券的本質 — 一張有利息的「借據」
債券的運作原理
當你購買債券時,你並不是在買一家公司的所有權,而是在「借錢」給一個發行機構(可能是政府或企業)。作為回報,對方會給你一張「借據」,這張借據上清楚地寫著:
- 本金 (Principal): 你借出去的總金額。
- 票面利率 (Coupon Rate): 對方承諾定期支付給你的利息。
- 到期日 (Maturity Date): 對方承諾歸還你本金的日期。
因為它能提供可預測的、固定的現金流收入,所以被統稱為「固定收益 (Fixed Income)」產品。
債券在投資組合中的戰術角色
作為一位「控場中場」,債券的核心任務是:
- 降低波動性: 債券的價格波動遠低於股票。當前鋒(股票)陷入進球荒、甚至受傷回撤時(股災),中場(債券)能穩住陣腳,避免整個球隊潰敗。
- 提供穩定現金流: 債券定期支付的利息,就像中場球員穩定的傳球,能為你的投資組合提供持續的正向現金流。
認識不同風格的「中場球員」:債券的種類
不是所有的中場球員風格都一樣,債券也是如此。
- 政府公債 (Government Bonds):
- 球員風格: 極度可靠的「防守型中場」。由國家發行,幾乎沒有違約風險(特別是美國公債),被視為全球最安全的資產之一。
- 戰術應用: 適合用作投資組合的壓艙石,提供最穩固的防守。
- 投資等級公司債 (Corporate Bonds):
- 球員風格: 攻守兼備的「全能中場」。由體質優良的大型企業發行,風險比公債稍高,但提供的利息也更有吸引力。
- 戰術應用: 在追求穩定的同時,也為組合貢獻一定的回報。
- 高收益債 (High-yield Bonds):
- 球員風格: 偏愛進攻的「攻擊型中場」,有時會忘了回防。由信用評級較低的企業發行,為了吸引投資人,它們提供非常高的利息,但違約風險也最高。
- 戰術應用: 應只作為小比例的衛星配置,用以提高收益,絕不能當作核心防守球員。(註:高收益債有時也被稱為「垃圾債券 Junk Bonds」)
必須知道的「比賽規則」:債券的兩大核心風險
雖然債券比股票穩定,但它絕非零風險。你必須了解兩條會影響賽局的規則。
規則一:利率風險 (Interest Rate Risk)
這是債券最核心、也最容易被誤解的風險。
- 規則原理: 市場利率與債券價格,呈現「蹺蹺板」關係。
- 白話解釋: 想像你手上有一張年利率 2% 的舊借據(債券)。這時,銀行突然宣布升息,新的定存利率變成了 3%。請問,你手上那張 2% 的舊借據,是不是瞬間變得沒那麼吸引人了?如果你想在市場上把它賣掉,就必須「降價出售」,它的市場價格就會下跌。反之,如果市場降息,你的舊借據就會變得更值錢。
規則二:信用風險 (Credit Risk)
- 規則原理: 發行債券的機構,有可能會「違約 (Default)」。
- 白話解釋: 就是你借錢的對象,可能因為經營不善而倒閉,導致無法支付利息,甚至無法償還本金。這就像你的中場球員,突然受了重傷,再也無法上場比賽。這也是為什麼,你需要透過分散投資來降低單一球員受傷的風險。
總結與行動:如何簽下你的中場球員
但可惜的是,在台灣要買債券,資金門檻比較高,所以有些人會選擇用債券ETF來作為參與方式。
但我要提醒各位,買債券跟買債券ETF是兩回事,他們本質上其實是不同的東西。
關於債券的部分,當你直接購買一張例如「10年期、票面利率3%」的美國公債時,你等於是和美國政府簽下了一份為期 10 年的財務合約。這份合約的核心承諾是:
- 合約期間: 未來 10 年,政府每年都會付給你本金 3% 的利息。
- 合約期滿: 10 年後,政府會完整地將你的本金歸還給你。
只要你不提前毀約(賣出債券),並且合約對象不違約,那麼你從買入這一刻起,就已經鎖定了持有到期的總回報。
這段期間,市場利率的波動,會讓你的這份「合約」在二手市場上的「轉讓價格」(債券市價)上下起伏。但是,只要你打算履行完合約(持有至到期),這些中間的價格波動,對你來說就只是帳面上的雜訊,與你最終拿回本金和利息的結果完全無關。
至於債券ETF的部分,當你購買一檔「中期美國公債 ETF」時,你不是在簽訂一份有明確終點的合約。你是聘請了一位基金經理,授權他去持續管理一個「永不間斷」的債券投資組合。
這位經理的任務是:
- 分配收益: 他會將整個投資組合收到的所有利息,定期地分配給你(配息)。
- 維持組合特性: 他會不斷地賣出即將到期的舊債券,同時買入符合投資組合目標(例如:平均存續期間在 7-10 年)的新債券。
因為債券 ETF 的本質是一個「永遠不會到期」的資產池,所以它不像單一債券,沒有「持有至到期就保本」這個選項。
它的淨值 (NAV) 會持續、永久地受到市場利率變化的影響。
- 當市場利率上升,基金經理必須賣掉部分價格下跌的舊債券,去買入利率較高的新債券,整個組合的淨值會下跌。
- 當市場利率下降,組合的淨值則會上漲。
簡單來說,如果你要買債券但發現在國內買債券的資金門檻很高,你可以考慮透過海外券商購買。而如果你想清楚並且確定是要使用ETF來作為參與投資債券的方法,也OK,只要記得在購買之前看清楚ETF的說明即可。
自我檢核 (思考題)
- 檢視你目前的投資組合,你的「進攻」(股票)與「防守」(債券/現金)是否平衡?還是你組建了一支只有前鋒的極端球隊?
- 你是否理解,當新聞報導「聯準會升息」時,為什麼這會對你手中的債券基金價格,造成短期的負面影響?
行動指南
雖然這個單元介紹了債券,但不代表你非得一定要投資債券不可,可以先評估一下你自身的狀況,舉例來說,你的年齡在35歲以下,我認為債券的配置放得少是OK的,甚至在有保險與緊急預備金充足的情況下,不配置債券也是可接受的,取而代之,真的想要在投資組合裡面放入較為保守的選項,我們是不是可以考慮電信股或是金融股,對吧?
但隨著年齡增長,為了將來的退休生活做打算,債券這種類型的投資工具你就要開始思考,是否要逐漸增加投資比例,畢竟隨著我們年齡增長,對抗波動風險的能力會逐漸下降,相對來說就會比較需要債券這種工具來支撐我們的需求。
金句
股票,決定了你的財富能達到的「高度」;而債券,決定了你的財富在下跌時能守住的「深度」。
華倫·巴菲特:「風險來自於你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。」—— 在投入債券之前,請先確定你買的是一份「到期合約」,還是一檔「ETF 基金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