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像一下,如果您要去買一輛二手車,您會只看它漂亮的外觀和儀表板上的里程數就決定購買嗎?
大概不會。您可能會打開引擎蓋檢查、試開一圈、詢問過去的保養紀錄。您做的這一切,都是為了了解這輛車「真實的價值」,而不是只看它「標示的價格」。
基本面分析 (Fundamental Analysis),做的就是完全一樣的事情。它教我們如何「打開一家公司的引擎蓋」,去評估它的真實價值。
1. 基本面分析的核心思想:價格 vs. 價值
這是基本面分析最根本、也最重要的觀念:一家公司的「市場價格」不一定等於它的「真實價值」。
- 股價 (Price): 這是您在券商軟體上看到的數字,是市場上所有投資人基於各種資訊、情緒(貪婪與恐懼)所共同決定的「成交價」。它每天都在波動,非常情緒化。
- 價值 (Value): 這是公司內在的真實價值,基於它的資產、獲利能力和未來發展潛力。相對於價格,價值是相對穩定、可以透過分析被估算出來的。
基本面分析的最終目的,就是找出「價值」與「價格」之間的差距,並利用這個差距來獲利。
- 當 價值 > 價格:代表這支股票被市場「低估 (Undervalued)」了。這就是絕佳的買進機會,因為您用比較便宜的價格,買到了更有價值的東西。
- 當 價值 < 價格:代表這支股票被市場「高估 (Overvalued)」了。這時您就應該謹慎,避免買進,或是考慮賣出。
巴菲特的經典名言:「用合理的價格買進好公司,而不是用便宜的價格買進普通公司。」講的就是這個道理。
2. 兩種主要的分析路線
當分析師在研究一家公司時,通常有兩種切入的角度:
A. 由上而下 (Top-Down Approach)
這種方法像一個漏斗,從最大範圍的因素開始,層層篩選,最後才聚焦到具體的公司。
- 總體經濟分析: 首先分析整個大環境的狀況,例如全球經濟成長率、利率政策、通貨膨脹等。
- 產業分析: 在看好的經濟環境中,尋找正在成長或具有潛力的產業。例如,AI、電動車、綠能等。
- 個股分析: 最後,在這些前景光明的產業中,挑選出最具競爭力的龍頭公司。
比喻: 就像您想找一個好餐廳。您會先決定要在哪個「城市」(總經),再挑選想吃哪種「菜系」(產業),最後才從中選出評價最好的那間「餐廳」(個股)。
B. 由下而上 (Bottom-Up Approach)
這種方法反其道而行,它相信一家卓越的公司,即使在普通的產業環境中也能脫穎而出。
- 個股分析: 不管現在流行什麼,直接從尋找體質優異、產品獨特、管理層能力強的好公司開始。
- 產業與經濟分析: 找到好公司後,再回頭去檢視它所在的產業與整體經濟狀況,作為輔助判斷。
比喻: 您聽說某位「米其林三星主廚」(個股) 非常厲害,於是您直接慕名而去,不太在意他餐廳所在的城市或主流菜系是什麼。傳奇基金經理人彼得·林區 (Peter Lynch) 就是這種方法的代表人物。
3. 基本面分析到底看什麼?
為了評估公司的真實價值,分析師需要像偵探一樣搜集證據。這些證據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,也將是我們接下來幾課要深入學習的內容:
- 財務報表 (Financial Statements): 這是最重要的工具,是公司的「體檢報告」。
- 綜合損益表: 看公司有沒有賺錢。
- 資產負債表: 看公司體質健不健康。
- 現金流量表: 看公司手上的現金夠不夠用。
- 質化因素 (Qualitative Factors): 除了冷冰冰的數字,這些軟實力也同樣重要。
- 護城河 (Moat): 公司是否具備別人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?(例如:品牌、專利、技術)
- 經營團隊 (Management): 公司的管理者是否誠實、有能力?
- 產業趨勢 (Industry Trend): 公司所在的產業是在成長,還是在萎縮?
重點回顧
- 核心思想: 基本面分析旨在發掘公司真實的「價值」,並利用其與市場「價格」的落差來獲利。目標是買進價值被市場低估的好公司。
- 分析進路: 可以「由上而下」(從總經→產業→個股),也可以「由下而上」(直接尋找好個股)。
- 分析工具: 主要依賴「財務報表」等量化數據,並輔以「護城河」、「經營團隊」等質化因素進行綜合判斷。
我們已經知道了基本面分析的「心法」,接下來就要學習它的「招式」。而所有招式的基礎,都來自於一套被稱為「企業通用語言」的關鍵文件。
我們將要學習:如何閱讀財務報表?